·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资讯快递 > 关注民生 > 调查显示四成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首页

调查显示四成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

深圳160信息网资讯  www.sz160.com  2012年12月17日  来源/作者 互联网

  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其衣食住行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包括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

  如果你老了,想跟子女一起住吗?不想跟子女同住,那你想去养老院养老吗?许多老人都会面对这两个问题。昨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中金公司执行总经理李泽星在“2012中国(深圳)老龄产业高峰会议”上介绍,中国一线城市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40%的父母不希望与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养老,希望有个人自由空间。但按照《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全面推行“9064计划”,即90%老人在家养老,6%老人在社区养老,4%老人入住养老院,快速老龄化的深圳如何让老人拥有一个幸福晚年,这是摆在每个家庭、社区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老人有自由、更幸福

  66岁的李阿姨与老公都退休了,但老两口却处于分居状态,“他退休后被其他公司聘用,做工程顾问,四处出差,很少在家。”提及老伴的返聘,李阿姨的语气充满了无奈,“本想着退休了,我们能一起轻松一下,出去走走,可儿子结婚了还没买房子,只能跟我们一起住。我和他(老伴)想,再干几年,帮他们付个首期,大家分开住,我们才能有自由的日子。”提起与儿子的同居生活,李阿姨并不愿多说,只是觉得“自由、幸福的晚年生活”并没有如期来临,而且儿子夫妇整日早出晚归,也难得说上几句话。

  李阿姨的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许多老人的难题。昨天,经济学家兼养老产业研究专家李泽星介绍了一项一线城市的老人专业调查,结果显示:40%的老人明确表示“不希望与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只有10%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同住”,另还有50%老人表示可以接受“与子女为邻”。

  子女负担重、工作多

  “关爱你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吧,他们照顾你,从你还是个婴儿时;好好照料他们吧,就像他们还是婴儿……”昨天,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屈文洲引用一句广告语开启了自己的演讲,触动了大家的心扉。

  随后金地集团高级顾问、养老产业研究人滕威林以人口调查数据证明,就算子女孝顺,想好好照料父母、爷爷、奶奶,可能也是分身乏术、有心无力:按照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平均寿命推算,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结婚后,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赡养责任:一对小两口将共同承担12位老人的赡养义务——双方的父母共4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所以还要共同负担他们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面对这种家庭负担,他们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在职场拼杀,又怎么可能细致入微地照顾每位老人?

  他山之石

  北京社区里设“老人小饭桌”

  按照《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全面推行“9064计划”,即90%老人在家养老,6%老人在社区养老,4%老人入住养老院。

  一方面调查显示,一线城市的老人有40%不愿与子女同住,而按照政府的规划,90%的深圳老人将在家里养老,如何让老人既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又能实现“自由、幸福”的晚年生活,这其中需要大量的政府支持、社会服务。

  “独生子女政策、紧张的工作和压力,在家、社区养老的老人很难从家人处获得及时、专业的支持。”昨天,北京朝阳区寸草春晖养老院的院长王小龙据此介绍了其成功的“社区养老模式探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盘活了社区一间小旅馆,改造成养老床位,接纳在家养老极为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延伸服务半径,为居家养老的健康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并开办了“老人小饭桌”,减轻老人负担;组织老人找乐子,快乐生活。

  广州有个“开放式”老年公寓

  中国许多养老院都像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大门紧锁,外人不许随便进入,老人不许随便出去,以至于许多老人嫌不自由、受管制不愿入住养老院。

  昨天,创办于1989年、托养2300多位老人的广州友好老年公寓院长徐满祥说:“老人有自由才会更有幸福感。我们的老年公寓是一个‘全开放式养老院’,全方位对社会开放,人们自由进出。”自由的氛围使友好老年公寓好像普通住宅小区一样,许多老人在这里既找到了家里住宅小区的熟悉感觉,又不用跟子女住在一起,与老年朋友们共同寻找生活的乐趣,真正实现了“乐享”晚年生活。

相关标签:老年生活 养老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返回160首页

本地搜索

搜索:
右侧展示广告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修复IE--深圳160黄页信息--深圳企业信用查询--联系我们--法律顾问--友情链接
深圳160信息网 版权所有©2000-2009 sz160.com 粤B2-20040803